WFU

網站頁籤

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

空汙紫爆!中醫體質調理抗霾害

文/弘原中醫診所 副院長 鍾岳軒醫師




中南部地區,每到秋冬季節舉頭一望霧茫茫,新聞往往出現「紫爆」字詞,「空氣汙染指標值」(PSI)指數高踞不下,不單眼睛癢、皮膚癢、鼻子癢,咳嗽、鼻涕、流鼻水,甚至各式各樣的疾病都因而引發,到底什麼是空氣懸浮微粒pm2.5?而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


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公布展示的全球空汙地圖,世界80%的空氣污染集中在亞太與非洲地區,全台各地幾乎壟罩在不及格當中。

空氣污染來自於地球自然產出與人類活動兩種。交通與工業排放廢氣、農作物等,任何有機物只要一經燃燒,再接受太陽照射後,便會產生「光化作用」,而霾(smog)正是光化的汙染物。中國大陸的沙塵暴或是工業區排放也有粒徑較小空氣懸浮微粒。

所以台灣在11月-5月(冬天季節)有大陸性冷高壓南下時,容易出現濃度上升的情形,這是境外移入來源。台灣整體的細懸浮微粒由交通和工業等排放佔約六成,境外移入約三成,剩下一成為自然界產生

PM 2.5是什麼?


PM2.5指的是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常被稱作細懸浮微粒,比頭髮直徑(70μm)1/28 還小,PM2.5已被世界衛生組織所轄的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認為是一級的致癌物,能夠產生多種的癌症,同樣屬於一級致癌物的還有如苯、石綿、戴奧辛等。

因為體積細小,可以穿透支氣管及肺泡進入血管內,被人體吸收。進入肺泡的微塵迅速被吸收後,不會經過肝臟解毒,迅速進入血液循環,遍佈全身。可以損害血紅蛋白的輸送氧能力,使人體喪失血液,並且引發全身各系統疾病。

PM 2.5沒有固定的成分,是懸浮在空氣中的固態與液物質混合組成,在不同地區季節和氣象條件下,PM 2.5的成分相異,而且毒性會依據成分而不同。

PM 2.5跟疾病的關係?


人體每次呼吸就會吸入數以百計的懸浮微粒,直徑大於10微米以上的微米以上的會在鼻腔或咽喉沈積,而pm 2.5則可以直接穿過肺泡在血管系統內沈積。對健康的影響包括人體各式呼吸道疾病與心血管疾病發生及死亡情況、各式癌症如肺癌、肝癌、腎臟癌、膀胱癌、早產、流產、增加代謝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

空氣中PM2.5的濃度每立方公尺增加十微克,肺癌死亡率即增加12.8%,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死亡率增加20%,所有心肺疾病死亡增加10%,讓自然死亡的風險增加1.07倍,減少200多天的壽命。

值得注意的是PM2.5很小,遠遠小於門窗的縫隙,所以門窗根本對PM2.5毫無阻擋的能力。

中醫怎麼看PM 2.5?


在中醫古籍中,沒有直接對應空氣污染的詞彙。典籍裡的穢濁之氣,也較多指的是林間瘴氣(也有可能是山林間的有機物光化污染物)。但從古籍中的症狀描述,與「肺痿」、「溫燥外感毒邪」、「肺熱葉焦」較為相近。

溫燥外感毒邪指的是感受秋天亢旱燥氣而發病。臨床表規初起頭痛身熱、乾咳無痰、咯痰多稀而粘、氣逆而喘、咽喉乾痛、鼻乾唇燥、胸滿脅痛、心煩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邊尖俱紅等症。這是肺受溫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現的燥熱症狀。

中醫說,「肺為嬌臟」,特別嬌嫩需要細心呵護,不能過冷或過熱,不能給予太多水分或是太少水分。而感受燥邪,多半會造成「氣陰兩虛」,臨床表現主要為:神疲乏力,汗出氣短,乾咳少痰,納呆,口乾咽痛,頭暈目眩,午後潮熱,心悸,手足心熱,腰痠耳鳴,尿少便結,舌紅絳,苔少,脈細數無力等症狀。

中醫可以怎麼調理?


中醫理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如果強健了本身的免疫系統,則不容易生病。那在防治pm2.5這麼細小的空氣懸浮微粒,中醫可以怎麼做?

增進呼吸道纖毛活動、加強排除空氣懸浮微粒的能力、提升免疫力。避免慢性氣管炎、氣喘、過敏等等疾病被誘發。

增加良好血液循環,目標能夠不使空氣懸浮微粒在重要的血管系統沈積。減低心血管系統疾病、減少失智影響。也避免全身性發炎反應造成代謝疾病或是自體免疫疾病加重。

需特別注意的是,一般標榜清肺之藥物或食物,不等同清除肺部污染物。勿聽信坊間廣告而造成自己身體系統失衡。

可參與八段錦或是太極拳等養氣運動。但務必注意活動時間不可在空氣懸浮濃度指數高的時段,如上下班尖峰時間或是夜間時段(入夜後降溫大氣擴散條件不佳)。

養肺食療:竹笙絲瓜絡湯、百合白木耳湯、沙參麥冬茶、百合蓮子粥。但此類食物偏涼,易影響消化系統,若需使用還請諮詢合格中醫師。

追根究底,防範空氣懸浮微粒進入體內才是最重要的。除了為提升全體空氣品質盡一份力,更可以中醫體質調理強身健體提升免疫力!



進一步了解諮詢:鍾醫師門診